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信息技术,现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。
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快速发展尤其引人注目,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,不仅提升了信息生成和交互能力,也带来了全新的监管挑战。
2024年,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如何?我国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发展更快?展望未来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呢?本篇年终报告,长安街知事(微信ID:Capitalnews)梳理多篇报道和行业报告对此话题进行了盘点。
目前,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,但其直接衍生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(AIGC),已在社会多个场景落地生根。
从算力需求来看,算力已从基础设施走向公共服务,将开启算力即服务时代。体现在算力中心规模稳步上升,我国算力一体化网络建设基本完成,算力网络的建设逐渐从“基建”转向“调度”。
从芯片技术发展来看,除主流大型芯片制造商外,全球有大批创业公司、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在AI芯片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开展自主研发。
12月29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AI芯片——雄芯C6480芯片,及雄芯S1600服务器发布,填补了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云端AI大芯片算力领域的空白,有效提高视频数据安全。
从技术发展视角来看,异构计算仍然是芯片发展趋势之一。GPU已成为AI芯片领域竞争的核心焦点。目前,英伟达所产出的GPU主要被各大科技巨头所垄断。另外两种芯片——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(ASIC),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。
摩根士丹利12月15日发布报告称,ASIC凭借针对性优化和成本优势,有望逐步从英伟达GPU手中争取更多市场份额。
快速发展:
我国人工智能已应用到19个领域
11月30日,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(2024)》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.3亿人。各行各业正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。
在我国,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智慧金融、智慧医疗、智能制造、智慧能源等19个应用领域。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成为前沿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。
从政策端来看,AI与医疗的结合已进入快车道。今年11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《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》,明确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4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。
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我国现存在业、存续状态的智慧医疗相关企业超4.8万家。其中,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6400家。
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一款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。图源:新华社在制造业方面,根据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》,中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其中90%以上的示范工厂应用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。在新材料领域,已有科研团队将MatChat用于预测无机材料的合成路径;在能源科学领域,由百度集团和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共同开发的电力行业NLP大模型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人工智能发展报告(2024年)》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,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,并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,助力迈向全方位、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。
在教育领域,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,不仅对教学方式、学习方式和未来学校产生深远影响,而且已经深入到教育理念、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之中。
例如,同济大学以“AI+”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打造由土建、制造、信息三大学科群构成的优势工科,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各个学科,促进工理医文交叉融合发展。
在服务领域,生成式AI产品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:回答问题、日常办公、休闲娱乐、创作内容等。
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,62.2%的用户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提问。约三分之一用户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作为自己的办公助手。根据视频网站Bilibili的数据,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的用户在该平台观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。
未来展望:
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潜力不容小觑
中国的市场规模体现在消费者基数大和企业数量多,在全球AI版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,增长潜力不容小觑。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》,在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中,提供基础硬件设备和数据服务的企业有53家,从事包括核心算法、开发平台等在内的关键技术的研发的技术层企业有273家,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和场景应用的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85.18%,达到1873家。
产业规模方面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更加全面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,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,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,产业链覆盖芯片、算法、数据、平台、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。
2023年7月6日,上海,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。图源:视觉中国产品数量方面,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百花齐放。
截至2024年7月,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、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,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普及率达16.4%。
百度的文心大模型、阿里的通义大模型、腾讯的混元大模型、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、华为的盘古大模型、月之暗面的“Kimi 智能助手”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纷纷上线,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。
风险挑战:
人工智能治理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
2024年初,一通来自“美国总统拜登的电话”成为美国多家媒体的热门话题。
很多美国选民接到了“来自拜登总统的电话”。这通电话以拜登喜欢说的口头禅“真是一派胡言”开头,然后“总统”建议大家不要出门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投票,而要把选票留给**党。
**党方面不得不出面发出声明,称“这是彻头彻尾的选举干预。”特朗普的竞选发言人也立即发声:“不是我们,我们与这事无关。”
上述案例并不鲜见。在2024美国总统大选期间,美国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。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后,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还发布了一则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广告,展示了如果拜登连任将发生的各种想象中的灾难。此外,美国互联网上还流传着特朗普被纽约**拖走的虚假照片。
拜登资料图与此同时,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的快速崛起,数据隐私、算法歧视、安全伦理、知识产权等新挑战加速衍生。以Sora为代表的AIGC造成同质化、无意义知识的“泛滥”,其拼凑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构成了挑战。
展望未来,人类社会将迈向更深层次的智能化发展阶段,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,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,需要系统谋划、综合施策,在制度设计、监管模式、伦理治理、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。
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制度性挑战,推动监管手段创新,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健康发展刻不容缓。在鼓励相关治理手段与技术创新的同时,还应减少同质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无序竞争,逐渐完善人工智能监管的法律法规硬约束,形成全方位人工智能监管举措,构建起符合我国实际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。
参考文献:
上一篇:智脑崛起: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奏
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信息技术,现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。 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快速发展尤
脑机接口(BCI),作为一项前沿的跨学科技术,正引领着一场新兴的科技革命。随着人工智能(AI)、神经科学与电子工程等领域的飞速进步,脑机接口正迅速从实验室的“未来科技”走向实际应用的广阔天地。在医疗、教育
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21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21日在白宫宣布,日本软银集团、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美国甲骨文公司三家企业将投资5000亿美元,用于在美国建设支持人工智能(AI)发展的基础设施。 特朗普当天在白
2025开年以来,A股市场震荡整固,人形机器人、AI眼镜、CPO概念等多个与人工智能(AI)相关的行业板块表现活跃。1月21日,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指数一举创出历史新高。综合多家大中型股票私募机构2025年的投资展望,
近日,英伟达机器人技术业务副总裁Deepu Talla一行到访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。Deepu Talla表示,将在2025年推动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。在长达两小时的深度座谈中,创新中心与英伟达就世界模型、数据
IT之家 1 月 22 日消息,微软公司昨日(1 月 21 日)发布公告,宣布调整和 OpenAI 公司的合作关系,允许 OpenAI 使用竞争对手的计算资源。此次调整旨在满足 OpenAI 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,并缓解双方因算力供应问题
Neuroflash
Copymatic
Janitor AI
Zenen AI
问必答AI
Cici
DocsBot AI
OSAIGC办公助手
Glasp
网站地图
人工智能,大浪淘沙
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信息技术,现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。
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快速发展尤其引人注目,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,不仅提升了信息生成和交互能力,也带来了全新的监管挑战。
2024年,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如何?我国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发展更快?展望未来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呢?本篇年终报告,长安街知事(微信ID:Capitalnews)梳理多篇报道和行业报告对此话题进行了盘点。
目前,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,但其直接衍生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(AIGC),已在社会多个场景落地生根。
从算力需求来看,算力已从基础设施走向公共服务,将开启算力即服务时代。体现在算力中心规模稳步上升,我国算力一体化网络建设基本完成,算力网络的建设逐渐从“基建”转向“调度”。
从芯片技术发展来看,除主流大型芯片制造商外,全球有大批创业公司、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在AI芯片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开展自主研发。
12月29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AI芯片——雄芯C6480芯片,及雄芯S1600服务器发布,填补了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云端AI大芯片算力领域的空白,有效提高视频数据安全。
从技术发展视角来看,异构计算仍然是芯片发展趋势之一。GPU已成为AI芯片领域竞争的核心焦点。目前,英伟达所产出的GPU主要被各大科技巨头所垄断。另外两种芯片——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(ASIC),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。
摩根士丹利12月15日发布报告称,ASIC凭借针对性优化和成本优势,有望逐步从英伟达GPU手中争取更多市场份额。
快速发展:
我国人工智能已应用到19个领域
11月30日,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(2024)》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.3亿人。各行各业正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。
在我国,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智慧金融、智慧医疗、智能制造、智慧能源等19个应用领域。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成为前沿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。
从政策端来看,AI与医疗的结合已进入快车道。今年11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《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》,明确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4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。
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我国现存在业、存续状态的智慧医疗相关企业超4.8万家。其中,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6400家。
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一款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。图源:新华社在制造业方面,根据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》,中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其中90%以上的示范工厂应用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。在新材料领域,已有科研团队将MatChat用于预测无机材料的合成路径;在能源科学领域,由百度集团和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共同开发的电力行业NLP大模型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人工智能发展报告(2024年)》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,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,并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,助力迈向全方位、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。
在教育领域,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,不仅对教学方式、学习方式和未来学校产生深远影响,而且已经深入到教育理念、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之中。
例如,同济大学以“AI+”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打造由土建、制造、信息三大学科群构成的优势工科,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各个学科,促进工理医文交叉融合发展。
在服务领域,生成式AI产品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:回答问题、日常办公、休闲娱乐、创作内容等。
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,62.2%的用户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提问。约三分之一用户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作为自己的办公助手。根据视频网站Bilibili的数据,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的用户在该平台观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。
未来展望:
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潜力不容小觑
中国的市场规模体现在消费者基数大和企业数量多,在全球AI版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,增长潜力不容小觑。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》,在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中,提供基础硬件设备和数据服务的企业有53家,从事包括核心算法、开发平台等在内的关键技术的研发的技术层企业有273家,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和场景应用的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85.18%,达到1873家。
产业规模方面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更加全面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,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,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,产业链覆盖芯片、算法、数据、平台、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。
2023年7月6日,上海,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。图源:视觉中国产品数量方面,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百花齐放。
截至2024年7月,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、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,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普及率达16.4%。
百度的文心大模型、阿里的通义大模型、腾讯的混元大模型、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、华为的盘古大模型、月之暗面的“Kimi 智能助手”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纷纷上线,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。
风险挑战:
人工智能治理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
2024年初,一通来自“美国总统拜登的电话”成为美国多家媒体的热门话题。
很多美国选民接到了“来自拜登总统的电话”。这通电话以拜登喜欢说的口头禅“真是一派胡言”开头,然后“总统”建议大家不要出门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投票,而要把选票留给**党。
**党方面不得不出面发出声明,称“这是彻头彻尾的选举干预。”特朗普的竞选发言人也立即发声:“不是我们,我们与这事无关。”
上述案例并不鲜见。在2024美国总统大选期间,美国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。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后,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还发布了一则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广告,展示了如果拜登连任将发生的各种想象中的灾难。此外,美国互联网上还流传着特朗普被纽约**拖走的虚假照片。
拜登资料图与此同时,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的快速崛起,数据隐私、算法歧视、安全伦理、知识产权等新挑战加速衍生。以Sora为代表的AIGC造成同质化、无意义知识的“泛滥”,其拼凑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构成了挑战。
展望未来,人类社会将迈向更深层次的智能化发展阶段,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,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,需要系统谋划、综合施策,在制度设计、监管模式、伦理治理、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。
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制度性挑战,推动监管手段创新,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健康发展刻不容缓。在鼓励相关治理手段与技术创新的同时,还应减少同质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无序竞争,逐渐完善人工智能监管的法律法规硬约束,形成全方位人工智能监管举措,构建起符合我国实际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。
参考文献:
冯子轩.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立场与治理之道:以 ChatGPT 为例[J].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,2024(1).郑庆华. 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[J]. 中国高教研究. 2024(3).朱禹,叶继元.人工智能生成内容(AIGC)研究综述:国际进展与热点议题[J]. 信息与管理研究,2024(4).杜传忠,曹效喜,任俊慧. 人工智能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与效应研究[J]. 南开经济研究. 2024(2).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(2024),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.2024(11).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建设发展参考架构. 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. 2024(11).孙伟平,刘航宇.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——从Sora的冲击波谈起[J]. 思想理论教育上一篇:智脑崛起: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奏
人工智能,大浪淘沙
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信息技术,现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。 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快速发展尤
智脑崛起: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奏
脑机接口(BCI),作为一项前沿的跨学科技术,正引领着一场新兴的科技革命。随着人工智能(AI)、神经科学与电子工程等领域的飞速进步,脑机接口正迅速从实验室的“未来科技”走向实际应用的广阔天地。在医疗、教育
特朗普:三家企业将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
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21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21日在白宫宣布,日本软银集团、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美国甲骨文公司三家企业将投资5000亿美元,用于在美国建设支持人工智能(AI)发展的基础设施。 特朗普当天在白
AI产业进入新周期 一线私募聚焦细分领域新机会
2025开年以来,A股市场震荡整固,人形机器人、AI眼镜、CPO概念等多个与人工智能(AI)相关的行业板块表现活跃。1月21日,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指数一举创出历史新高。综合多家大中型股票私募机构2025年的投资展望,
英伟达机器人业务团队到访北京国地中心 AI加速机器人商业化落地
近日,英伟达机器人技术业务副总裁Deepu Talla一行到访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。Deepu Talla表示,将在2025年推动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。在长达两小时的深度座谈中,创新中心与英伟达就世界模型、数据
微软解绑:OpenAI 获更大 AI 算力自主权
IT之家 1 月 22 日消息,微软公司昨日(1 月 21 日)发布公告,宣布调整和 OpenAI 公司的合作关系,允许 OpenAI 使用竞争对手的计算资源。此次调整旨在满足 OpenAI 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,并缓解双方因算力供应问题
Neuroflash
Copymatic
Janitor AI
Zenen AI
问必答AI
Cici
DocsBot AI
Neuroflash
Copymatic
Janitor AI
Zenen AI
问必答AI
Cici
DocsBot AI
OSAIGC办公助手
Glasp